8月29日下午,國務院正式印發《河套深港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要高質量、高標準、高水平推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建設,積極主動與香港園區協同發展、優勢互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極點,努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正值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3周年,國家出臺重磅規劃,落子深港河套方寸之地,時間表、路線圖一一在列,足見醞釀有時、調研有力、部署有方。「一河兩岸」恰是「一國兩製」下的兩個特區、兩片沃土,「一區兩園」裏的政策適應、法律銜接、創意匯聚又將產生怎樣的化學效應?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之聲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之聲(簡稱:央廣大灣區之聲或大灣區之聲),是中國首個專門面向粵港澳大灣區播出的國家級電臺頻率。正值國慶建國74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灣區之聲、香港之聲《科創夢工場》節目特別策劃及推出【河套連深港,科創起新篇】系列訪談節目。
創業「年輕態」大灣區高校科創進行時,高等院校是我國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是新形勢下加速科技創新,提升科技實力的必然要求。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全國眾多的優勢高校資源,近年來,為構建有利於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生態環境眾多高校紛紛以創客學院、科創專項等多種形式提升成果轉化效能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可樂多綠材科技由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及航天航空工程系教授楊晶磊及其學生羅文君博士聯合成立並在港科大和香港科學園進行孵化,致力於多種零能耗建築被動式綠色節能納米塗料的研發、生產和應用推廣,並利用其創新技術的集成助力建築領域實現碳中和。團隊以構建可持續發展社會為終極目標,研發新型節能建築塗料,為建築等領域提供系統綠色節能解決方案。
香港科技大学叶玉如校长(中)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及航天航空工程系杨晶磊教授(左)及罗文君博士(右)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灣區之聲、香港之聲《科創夢工場》國慶特別策劃【河套連深港 科創起新篇】中即將於2023年10月3日9點播出第三集:科技助力香港青年在河套實現綠色建築夢。本期嘉賓將邀請可樂多綠材科技(香港)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羅文君博士講述創業歷程。
訪談內容
記者:公司為建築等領域提供系統綠色節能解決方案,公司以哪些技術支持建築的綠色環保?
羅博士:我們公司名叫可樂多綠材科技,同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系楊晶磊教授聯合成立。我們主要做開節能環保的塗料,利用其創新技術的集成令到建築領域實現碳中和。團隊目前開發了新型節能材料,如隔熱,自潔,防火,抗菌等多功能納米塗層。目前團隊首先推出市場是一種用於太陽能板的自清潔納米塗料,通過減少玻璃表面汙染源,有效提升太陽能板20%的發電量,有效減少50%的清潔費用及人力。
記者:具體列舉一兩個例子來說明,科技對建築的綠色環保有哪些推動?
羅博士:可樂多團隊研發的重點將建築打造成為一個零能耗系統,開發至少三種節能新材料用在這個系統上面。例如納米減熱塗層,塗覆在玻璃窗上面,自動阻止太陽光熱量,減少冷氣機使用,通過智能化技術可以優化建築材料配方,提高建築節能效率,減少至少30%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
記者:公司獲得今年港科大百萬創業大賽(深圳)賽區優勝獎,自己畢業於港科大,港科大對於自己的創業提供哪些支持?
羅博士:香港特區政府非常支持我們港青創科工作,已經有超過1000億港元進行投資,創新科技署其實在2014年就已經推出支持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計劃,科大每年都有甚至超過1600萬港元資助基金。除了財力方面,科大知識轉移辦公室以及創業中心都大力支持我們初創團隊,例如幫我們做技術推廣,尋求資助,非常專業的技術專利授權服務,加上會定期舉辦大灣區創業考察團,加強我們科大科研團隊同業界聯系等等。
記者:不久前,「河套規劃」對外發布,您如何評價?其中哪些內容是您最關註也是最吸引您的?
羅博士:當時自己非常激動,好開心,亦都感到到好大的壓力。我非常相信香港同深圳,一定會在科技方面擦出火花。同廣東省現有三大合作平臺不同,譬如南沙,前海,橫琴,河套區是唯一一間以創新科技為主題的特色平臺,它作為一個國家開放創新的實驗平臺,今時今日得到中央的認可,代表這個實驗是成功的。亦都證明,大灣區建立一個世界級的科技創新中心這條路是行得通、行得快、行得好,我想一定會成功!至於關註內容大概有三點:1:兩大發展目標(2025年和2035的發展規劃),其中包括,兩個園區既監管模式達到成熟,建立同香港甚至類似國際科研管理製度。2:三大發展定位。即三個區,「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這「三大定位」反映了國家對河套地區未來發展的要求和期盼,也體現出國家希望深港能夠充分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力爭將河套合作區打造成國家參與世界先進產業發展和布局的重要的創新基地,以面對日益嚴峻的地緣政治考驗,同時也更好地迎接新一代科技與產業革命的浪潮。3,推出涉及人員進出、科研貨物、科研資金、專業人士就業等內容四份「白名單」,這是國家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發展送上的一份大禮。譬如在特定的機構,對特定的科研專才,有更加精準開放創新管理政策,令到河套不僅做到開放,又都可以控製風險。
記者:也是在不久前,公司入駐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合作區有哪些優勢吸引公司入駐?
羅博士:最吸引創新政策包括:人員(譬如):科研專才可以在海關特殊監管區有更加便利的出入境等權利。物資:在深圳開始有創新監管模式,跨境聯通,有高效的通關查驗貨物出入。資金:譬如內地同香港共同設立基金,批準科研資金跨境資助深港兩地科研項目。稅收優惠政策:同香港稅收環境做到差不多一樣,無論企業還是在深圳園區工作的香港居民,減免政策非常利好。科研管理製度:類似做到香港和國際管理製度一致,聚焦產業需求,給科研機構人財物自由支配權利。
記者:入駐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後,可以獲得哪些資源和配套政策的支持?
羅博士:分兩方面,人才:對於我們港澳青年,有實習生活資助,人才稅收優惠政策,住房補貼保障;初創公司:啟動資助,成長獎勵,提供商務,政務,海關,法律,出入境等優質服務,同office空間費用的支持等。香港方面我們傳統上具有比較強的基礎科研優勢,從「0到1」的突破力很強。那麽下一步我們也想借助河套來進一步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和落地,做「1到N」的發展。那麽我們希望利用河套建立很多中試轉化基地,能夠為下一步在大灣區乃至內地其他地方的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希望在河套地區能夠充分利用香港國際化的優勢,匯聚全球的科創資源,為內地提供科技研發、知識產權交易、融資及法律調解等方面的服務。
記者:目前您在港科大擔任博士後,實驗室主管,同時為可樂多綠材(香港)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如何兼顧高校科研和創業?兩者是否互相影響和促進?
羅博士:我覺得我的這兩種角色反而是一件好事,因為如果要選擇創業這條路,從技術到商業化一定要包括兩種思維,科學家思維,做創新創業的邏輯是相通的,就是你做到愈精準,對整個產業的了解就會越深。第二種是工業界思維,譬如,在科大一方面我可以接觸到全球先進技術,第時通過產業化相關的經驗篩選和評估這些技術有哪些可以放到大灣區進行量產。做商業化不僅要做風險評估,快速試錯,中間要找到一個自己擅長的技術,又可以解決用戶需求的痛點是最好。
記者:今後團隊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還有哪些發展的目標?
羅博士:希望公司不僅在未來能夠成長為材料創新界的獨角獸,更加成為從港科大從河套飛出來的 「大疆」!
記者:您的研發領域是新型自潔納米塗料,屬於科技創新行業。據我了解,從香港科技大學畢業後您多年留在香港工作,深圳有哪些吸引你的因素?
羅博士:深圳這座城市很年輕,但現在已經是一個全球影響力好大的創新科技中心,我很喜歡深圳市場開放,文化多元,生活方便,敢於創新新事物同時可以做到立即市場應用。
記者:在深圳從事科技創新您覺得和其他城市相比,有哪些獨特的地方?
羅博士:深圳就像一張白紙,每個人都可以在上面畫畫,幾乎沒有什麽傳統的力量去限製你。年紀大的不一定是牛人,感覺在這裏無行業權威。下至20歲,上至70歲,創業成功的人不少見,我想大家都有創新思維。我覺得你如果是一個思想僵化的人,到深圳後會變得好開心。
科技企業創業需要研發團隊,運營團隊,需要大量的人才,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在深圳招人容易嗎?享受過哪些政策?
羅博士:其實我身邊有好多深圳創業的朋友,大都認為人才短缺是全球普遍一個現象,但至於找到一個合乎心意,又要專業能力高又要情商高又要共事得來的人才,其實是好難一件事,要看緣分!
近年來國家陸續推出了多個惠港的科技發展措施,下一步,香港要充分利用好國家給予的優惠條件,盡快地落實區內的各種規劃,力爭將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打造成具中國特色的國際科技創新新區。事實上,近年來國家陸續推出了多個惠港的科技發展措施,比如說今年3月,香港特區政府與國家科技部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加快建設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安排》,涵蓋深化科研合作、共享科學資源、人才培養、成果轉化落地、國際化優勢以及統籌協調等多個方面。今年6月,特區政府也與國家網信辦簽署了《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的合作備忘錄》,使得內地一些重要數據,在國家數據出境安全管理的框架內,可以在大灣區內進行有效流動。下一步,香港還有深港科技創新合作開發區,能夠充分利用好國家給予的這些優惠條件,盡快落實區內的各種規劃,力爭將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打造成具中國特色的國際科技創新新區。